在蛋白质组学、后基因组技术及生物医学发展基础上,利用现代光谱技术(包括荧光、化学发光、共振光散射及光学成像等)及分子探针技术,研究建立生物标志物高灵敏度分析检测新方法,为生命科学研究及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检测技术。主要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以功能化纳米粒子为探针,基于抗体-抗原特异性相互作用及核酸杂交反应,利用一个纳米粒子溶解后可产生大量金属离子,通过化学发光检测金属离子实现信号放大,研究建立仪器简单、费用低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及核酸杂交分析技术平台。
(2)利用水溶性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CP)与DNA分子之间强烈的静电作用及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对荧光探针信号的放大作用,基于DNA特异性延伸反应,研究建立操作简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基因突变的均相分析技术。
(3)基于高特异性核酸扩增反应,创新扩增反应产物的检测方法,研究高特异性、超高灵敏度检测基因变异(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拷贝数(Copy number)变异等)及DNA修饰(甲基化)的新方法、新技术。
(4)针对小RNA序列短、序列相似强、含量低的特点,系统研究小RNA引发的高效核酸扩增反应,主要包括滚环扩增反应(RCA)、环介导的等温扩增反应(LAMP)、等温指数扩增反应(EXPAR)、连接酶链式反应(LCR)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小RNA的均相实时分析、原位分析及单细胞成像分析,为研究microRNA的生物功能,以microRNA为标志物的疾病诊断及小RNA干扰为基础的基因药物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技术平台。
(5)基于磷酸化多肽和蛋白质与功能化纳米粒子表面及阴离子-金属离子络合物特异性相互作用,研究磷酸化多肽和蛋白质的分离、富集及其检测信号的放大机制,建立超高灵敏度、高通量分析各类蛋白激酶活性的分析方法。为研究细胞内信号传导提供检测技术,并建立以蛋白激酶为靶标的靶向药物筛选平台。2011年以来该研究方向已在Anal. Chem., Chem. Eur. J., Chem. Comm.,Biosens. Bioelectron.,Analyst等SCI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该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李正平教授和郑行望教授,主要学术骨干有段新瑞教授、唐艳丽副教授、刘成辉副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