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9日上午,第二场分会报告分别在崇鋈楼一层学思堂、三层归仁堂会议厅同时举行。
第一分会场的分会报告前半场由河南大学的王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林原研究员作了题为“掺杂二氧化钛对染料敏化电池性能的影响”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逄淑平研究生作了题为“金属氮化物作为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的研究”的报告;山东大学的赵翠华副教授作了题为“具有电荷转移特性的有机硼光电功能分子的研究”的报告;苏州大学的郝小军研究生作了题为“有机染料纳米粒子在生物荧光成像中的应用”的报告;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昕彤教授作了题为“利用TiO2超薄界面层增强Fe2O3光电化学分解水性能研究”的报告。
经过短暂的茶休后,后半场的报告由陕西师范大学范大学的唐艳丽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的杨成教授作了题为“手性光化学反应中的波长效应”的报告;新疆大学的刘浪教授作了题为“含噻吩环吡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热增强光致变色性能”的报告;河南大学的王华教授作了题为“噻吩螺烯的光化学合成”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周前雄副教授作了题为“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钌(II)-芳烃配合物”的报告。
第二分会场的分会报告前半场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陈彬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胡劲松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型太阳能转换纳米结构与器件”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的杨鹏研究员作了题为“有机聚合物表面C-H键化学选择性光转化新方法”的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宋世平研究员作了题为“DNA调控的金属纳米探针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陈金平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芳醚树枝形聚合物的“液体分子筛””的报告;河南大学的姜新东教授作了题为“高选择性Al3+的BODIPY类化学传感器的合成”的报告。
经过短暂的茶休后,后半场的报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宋世平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陈彬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多吡啶铂(II)配合物可见光催化有机反应”的报告;温州大学的马德琨副教授作了题为“氮掺杂碳量子点/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光催化性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陈帅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Pt负载苝二酰亚胺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下的光催化制氢性能”的报告;兰州大学的刘强副教授作了题为“有机染料曙红Y参与可见光催化的β-羰基砜的磺酰基脱除反应”的报告。
林原研究员作报告
杨成教授作报告
胡劲松研究员作报告
杨鹏研究员作报告
陈彬副研究员作报告
会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