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崇鋈楼学思堂和思齐堂举行分会邀请报告,第三分会报告在崇鋈楼学思堂举行。
第三分会报告由厦门大学赵一兵教授和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主持。会议期间童爱军(清华大学)作了题为“新型聚集荧光增强型探针和光学材料” 的报告;山西大学董川教授作了题为“穴番A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研究”的报告;逯乐慧(长春应化所)作了题为“基于荧光光谱的纳米探针设计及应用” 的报告;赵美萍(北京大学)作了题为“低丰度基因突变体的高灵敏、高特异性荧光分析方法” 的报告;吕家根(陕西师范大学)作了题为“See Nutrition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in Growing Vegetable by 3D” 的报告;
经过短暂的茶休之后,山西大学董川教授和清华大学童爱军教授主持了后半段的会议,厦门大学赵一兵教授作了题为““后编码”和“后功能化”纳米荧光探针” 的报告;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作了题为“小粒径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的报告;吉林大学苏星光教授作了题为“双功能磁性量子点荧光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郑行望教授作了题为“The synthesis of the micr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its fluorescent sensing application”的报告;复旦大学熊焕明副教授作了题为“纳米ZnO生物荧光探针”的报告。
会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活跃。